存股推薦

2025年操作與觀察

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:全球經濟的震盪源
自川普(Donald Trump)自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,他的貿易政策便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。尤其是他所推動的關稅政策,不僅改寫了美國過去幾十年來自由貿易的基本立場,也對全球供應鏈與市場預期造成重大影響。而在川普聲勢捲土重來、準備再戰白宮之際,他未來是否延續甚至加碼這些關稅措施,成為國際投資人與企業的高度不確定因素。

一、關稅政策的回顧
川普在第一任內,對多個國家,尤其是中國,加徵高額關稅。他主張「美國優先」(America First),認為長期以來美國在貿易上吃虧,必須透過關稅來保護本土產業、削減貿易逆差。這些關稅措施涵蓋從鋼鐵、鋁材到消費性電子產品,直接導致中美貿易戰爆發,也波及第三國企業和全球市場信心。

二、不確定性的來源
政策反覆與缺乏明確路線圖
川普的貿易政策常透過社交媒體即興宣布,缺乏長遠規劃與透明機制,使得市場難以預測下一步措施。

談判手段還是長期政策?
許多分析認為,川普的關稅行為常被視為談判籌碼,目的在於迫使對手讓步。然而這樣的策略是否會變成長期制度,仍不明朗。

供應鏈重組成本高昂
關稅變動迫使企業調整供應鏈佈局,轉移生產線或改變進口來源。然而這些調整需要時間與資源,若政策朝令夕改,企業將面臨更大風險。

市場信心與投資決策影響
不確定性直接影響跨國企業的資本支出與投資規劃。許多企業因擔心政策風險,選擇延後或縮減對美國的投資。

三、對全球的潛在影響
川普的關稅不僅影響美中兩國,也對全球貿易秩序構成挑戰。若美國進一步脫離多邊主義並持續實施單邊貿易制裁,可能引發更多報復性措施,最終導致貿易壁壘升高、成本上升,拖累全球經濟成長。

政策可預測性的重要性
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日,政策的可預測性對於經濟穩定至關重要。川普的關稅政策若再次上路,是否會繼續採取高壓與突襲式手段,抑或會趨於制度化並納入更多諮詢與規劃程序,將決定其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影響深度。

圖片來源:路透社

匯率變動對台灣出口產業的挑戰:獲利能力面臨壓力考驗
台灣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,出口貿易佔據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比重長年高達六成以上。無論是電子科技、機械設備、紡織、傳產還是半導體業,企業的營收大多依賴對外銷售。而在這樣的背景下,匯率的變動,尤其是新台幣與美元之間的波動,對產業獲利能力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。

一、新台幣升值對出口商的雙重壓力
當新台幣升值,代表一樣一美元的出口收入換得的台幣金額減少,直接壓縮出口商的營收。以出口訂單主要以美元計價的科技業為例,即使銷售量穩定,匯率變動也可能造成帳面營收下滑,獲利遭壓縮。

此外,新台幣升值還可能使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價格上升,降低競爭力,讓買家轉向其他價格更具優勢的國家採購。這樣的競價壓力在全球需求疲弱時更為明顯,出口廠商勢必要降價搶單,進一步稀釋毛利。

二、新台幣貶值雖利出口,但也非萬靈丹
雖然新台幣貶值有利出口商獲得較佳匯率收益,帳面營收提升,但也伴隨成本面風險。例如許多製造業仰賴進口原物料、設備與零組件,這些支出在新台幣貶值後將增加,可能抵銷部分匯兌收益。此外,匯率劇烈波動容易擾亂企業的財務預算與風控策略,特別是對匯率避險操作不周的中小企業,更容易出現帳面損失。

三、產業影響程度不一
高科技與半導體業:收入美元化比例高,對新台幣升值較為敏感。例如台積電、聯發科等企業報表受匯率影響顯著,管理層往往需進行匯率避險操作以穩定財報。

傳產與中小企業:資源較少、避險能力不足,遇到劇烈匯率波動時容易因來不及調整報價或轉嫁成本而受創。

觀光、運輸與航運業:匯率對旅客消費力與運費結算也有影響,變動劇烈時可能導致利潤不穩。

四、政策與企業的因應之道
面對匯率不確定性的持續上升,央行與出口企業需共同建立穩定機制。政策面上,央行可以透過調節外匯市場干預、建立預期管理,減少過度波動。企業端則應強化財務部門的匯率避險能力,透過遠期契約、貨幣對沖等工具,降低營運風險。

匯率穩定是出口經濟的根本
對台灣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而言,匯率的穩定遠比短期升貶更為重要。唯有在一個可預期的匯率環境下,企業才能做出長期投資與營運規劃,維持產品競爭力與穩健獲利能力。未來面對地緣政治與全球資金流動帶來的壓力,政府與產業更需協力打造對匯率風險具備韌性的經濟體質。

個人操作分享

減碼美元與美債的持有並減碼ETF部位,保留現金部位

為何存股ETF要減碼,因為2025年企業獲利將會大幅減少相對分發股票股利就會減少以保留現金

所以適時減碼ETF,相對如果ETF相關個股有跌至底點再定時定額買回

等待市場明確再加大進場投資

臉書留言